4月10日从市路政局获悉,百年浙江路桥将于4月18日开始封闭大修,桥身钢结构骨架将整体“移步”百米至苏州河北岸,修旧如旧之后,移回原址。施工期间,浙江路桥将暂时封闭,车辆行人将从周边桥梁分流。预计到明年年初,浙江路桥就可以恢复通车了。整个移桥、修桥的过程预计造价1亿元。
前生今世
这座桥可有点年头了。
早在19世纪,苏州河北岸住着不少上海人,而南岸多为租界,两岸经济交流频繁。这一点,从现在苏州河上的桥梁就可见一斑。翻开上海地图数一数,从外白渡桥到长寿路一段,桥梁密度十分高,大约有10余座。
浙江路桥,起源于一座木桥。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上海工部局应苏州河边浙江路附近业主外侨的请求,从现在的浙江路桥架起步行木桥。当时,周边有不少英租界,租界内的生活垃圾多在桥旁码头外运,因此浙江路桥还曾被称为“老垃圾桥”。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因原木桥已有毁损,遂将旧桥拆除,另建一座宽5.19米的新桥,桥仍为木结构。
钢结构的浙江路桥始建于1908年,至今已有107岁,只比外白渡桥年轻一岁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工部局拆去木桥,采用英国的设计方案,购买了英国的钢材,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,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。桥上铺设单轨,通行英电5路、6路有轨电车。从外白渡桥数过来,浙江路桥是苏州河上第七座桥,是苏州河上仅存的第二座钢结构老桥,更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一座仅存的鱼腹式钢桁架桥梁。
“20世纪初,跨越60米左右的单跨式桥梁,是很有技术含量的。”市路政局道路建设处副处长商国平向记者娓娓道来,“国内除了大型拱桥跨越可达60米,其他在当时很少能做到。”比如,在苏州河上很多的混凝土桥,像四川路桥、河南路桥等在河中都有桥墩。从受力角度来说,钢结构桥比混凝土桥能承受更大重量。与外白渡桥相比,浙江路桥不仅考虑实用性,还兼顾结构桥梁美学的因素,在外形上寻求变化,使桥看起来更加轻巧。“这对后来钢结构桥梁的建造思路很有启发。”商国平说道。
为何要修
主要原因是浙江路桥太“老”了。
在1908年建成的鱼腹式钢结构桥梁,沿用至今已经有百余年了,仅仅比外白渡桥小一岁。从建成至今,浙江路桥只在1976年进行过一次整体大修。据介绍,2008年,比它“年长”一岁的外白渡桥就曾进行过移桥大修;而当时,浙江路桥只是使用防腐新材料重新涂装。此后,各类小修小补也一直不断,但是随着使用年代越来越长,桥梁钢结构承载力渐渐减弱,腐锈和疲劳程度愈发明显,亟需一场彻底的大手术。
由于浙江路桥是目前亚洲唯一一座鱼腹式钢结构桥梁,历史价值不可小觑。因此,这次大修还要“修旧如旧”,恢复这座百年老桥1908年时的原貌。解放后,浙江路桥经过几次维修,1976年的一次大修对原来桥梁模样进行了调整。“现在看到的人行道、非机动车道是1976年大修时加上去的。”商国平告诉记者,“横梁、门架和原来的样子不同。”而这次维修将保持桥梁主体结构的原样,将原来加上去的东西撤掉,恢复到1908年的原貌。
为何要拆卸下来大修?“主要是出于环保考虑。”商国平告诉记者。在本次浙江路桥的大修计划中,除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。钢结构的锈蚀会减少钢结构的截面,从而减弱受力能力,因此锈蚀对桥梁的破坏是很明显的。而现在除锈所使用的喷砂工序,如果在苏州河上进行作业,将会对空气和水源造成一定程度污染。所以这次大修的全过程都将在封闭厂房中完成。目前,这个临时厂房正在进行建造中,距离苏州河北岸150米左右。该项目由上海市政总院设计施工总承包,现场项目负责人钱程介绍:“尽管,这个临时厂房只有5个月的寿命,但它的高度达到五六层楼高。”记者在现场看到,浙江路桥北岸的一片空地上正在搭建钢结构的脚手架,这一脚手架约有22米高。钱程表示,这好比是桥身的“临时住所”,等桥身钢结构骨架整体拆除下来后,就将“移步”到这里。
“此次大修,我们设定的目标,是让这座百年老桥再使用50年。”商国平告诉记者,在10多年前,本市路政部门就和同济大学联手进行了“浙江路桥剩余寿命”的课题研究,探讨对其交通功能、寿命该如何判断等具体问题。这一研究还获得了“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”。因此,在厂房内,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,包括每根杆件的剩余寿命、需要更换的构件,等等。上海市政总院大桥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亮解释,过去的钢材和现在的不同,现在所选钢材的化学成分要尽量与当时的接近,才能保证其受力协调;浙江路桥拆卸下来后,可能对其底部不用的钢材,进行受力、牵引力等方面的分析,以此来选择现在需要的钢材。
怎么施工
这座庞然大物要整体移动,将怎么施工?
此前,外白渡桥也曾进行过移桥大修,借助黄浦江直接运到长兴岛岸边进行。而浙江路桥位于狭窄的苏州河当中,根本无法移至遥远的船厂去修,因此选择在桥梁周边的一块空地上建造“临时厂房”,然后在这座厂房里进行大修。
修浙江路桥,首先要做的是整体移步到150米左右远的“临时厂房”内。钱程告诉记者,将在苏州河北岸使用600吨左右的吊机,将桥的一端吊起,桥的另一端,则通过在涨潮时,将运载的船驶入桥洞,拆除固定桥的各种构件,排空钢材质浮箱内的水,借助浮力将南面的桥身顶起,脱离支座。据悉,去掉桥面的混凝土、沥青,桥身只有400多吨重。然后,将整个桥身转换到两辆台车上,再运到“临时厂房”进行大修。
整个移桥过程预计在5月10日进行。
“移桥,可是个精细活儿。”陈亮解释,别看这小小的移桥,前前后后有七八个步骤,由于厂房呈“L”型,桥身又比较长,前、后、左、右移动的位置如果偏差过大,桥身要么无法顺利“搬”上台车,要么无法顺利进入厂房。目前,整个移桥的过程,已经通过BIM技术在三维空间全部模拟出来,比如浮箱顶上来多少公分,进厂房的角度多少,吊车的起重重量多少,厂房内的支墩怎么架,等等。整体移桥过程全部模拟出来之后,就能提前知道桥身要顶多高,运输过程中哪里会碰撞,以避免实际操作时的误差和返工。
据了解,施工过程中,将使用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将桥梁尺寸精确定位,甚至精确到每个铆钉的具体位置、间隔位置等。施工图纸通过与其比对,会及时调整桥梁造型的杆件的加工尺寸、精度,保证顺利组拼。以前,浙江路桥陆续进行过几次修正,零件和维修数据比较零散,有的材料、生产厂商、杆件重量等信息已经不全。这次运用BIM技术的三维扫描,可以将各种数据一一补齐,并建立起数据库,也方便以后的修理维护。
如何绕行
力争今年年底竣工。
商国平介绍,目前正在做桥梁大修的前期准备工作,计划4月18日正式开始大修。大修期间,浙江路桥将暂时封闭,届时经过该桥的14路公交车,将改走河南路桥,15路公交车将改走西藏路桥;建议机动车改走西藏路桥和河南路桥,绕行距离在300米左右;行人和非机动车主要改走福建路桥和山西路桥。
15路公交车的陶黎队长,今年49岁,在15路公交车工作已有30多年,追溯起这路公交的历史:“二十世纪初,当时从英商手中接管过来的时候,15路公交就是有轨电车,当时浙江路桥的地面上还有两根类似铁轨的轨道。”
巧的是,当时15路公交车走的就是西藏路桥。这一次,重新走回老路线,15路公交车的司机们很是开心。
从1985年就开始在15路公交工作的施建华司机告诉记者:“当时我们走的就是西藏路桥,不同的是,现在车子升级换代了。”目前,15路公交车往返于上海体育场与浙江路天目路之间,单程17个站点,由于是即充式纯电动车,全程限速在50公里/小时左右。施建华告诉记者,乘坐15路公交的乘客,除了老年人,很多是上下班白领或是到七浦路买东西的;乘坐15路的高峰时刻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时段,不过即使如此,早晚高峰时乘客一般也只有30人左右,有五六个人站着,已经算客运量蛮高的了。一位经常乘坐15路公交车的老乘客告诉记者:“车上有空调、有电视,人又不多,基本上车就有位子坐,乘起来很舒服。”
浙江路桥封闭之后,15路公交车朝上海体育场方向的浙江北路天潼路站,将移至西藏北路蒙古路北侧,站名更换为“西藏北路蒙古路站”,往浙江北路天目路方向的站点改至曲阜路西藏北路东侧,站名将更换为“曲阜路西藏北路站”。由于每天客运量在1万多人左右,而且两个站点相距并不远,因此对乘客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。与此同时,原来15路公交车往上海体育场方向走浙江路桥,返程时走河南中路,现在往返全部走西藏中路,走路面较为宽阔的西藏中路可能会比走河南中路省时。
陶黎说,在正式封桥前5天,15路公交车的17个站点以及20部配车的后门,都会张贴调整告示,方便市民调整出行站点。
相关链接
107岁的浙江路桥
清光绪六年(1880年),上海工部局应苏州河边浙江路附近业主外侨的请求,从现在的浙江路桥架起步行木桥。
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因原木桥已有毁损,遂将旧桥拆除,另建一座宽5.19米的新桥,桥仍为木结构。
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工部局又拆去木桥,采用英国的设计方案,购买了英国的钢材,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,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,并在桥上铺设单轨,通行英电5路、6路有轨电车。
1924年,单轨改为双轨,桥面由木板改为水泥混凝土桥面,人行道改铺预制水泥混凝土板。
1946年,进行油漆养护。
1954年,加宽桥台。
1955年,加固横梁。
1965年,桥体修理加固。
1976年,进行大修,增加人行通道,并改造了门架的样子。
1993年,加固非机动车道。
1997年,桥梁加固设计、施工。
2008年,桥梁加固、部件更换、除锈涂装、摊铺沥青。
目前,浙江路桥为北向南机动车单向行驶桥梁,通行14路、15路无轨电车。